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会议。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她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她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增强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商鞅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建立事关政权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解读】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释义】《商君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规章制度合乎时宜,那么国家的风俗就可以改变,民众就能够服从制度管理。新中国成立73年来,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
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国旗飘扬、鲜花绽放,金秋的北京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专家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建立的院士工作站(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脱贫攻坚战中,李玉和不少地方的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成为他们最为信任的知心人。有困难就找木耳院士,我们就信他的话一些人致富后还主动加入李玉团队,担当起示范种植的技术员。已经78岁的李玉始终心系农村、农民,不停在各地奔走。
新华社发要把小木耳这个大工程做强,让农民兄弟获得更多收益。因疫情影响不便前往,李玉始终挂念着木耳的栽培情况。
现在长势怎么样?影响产量的问题解决了吗?千里之外,吉林农业大学的办公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专家李玉正通过视频连线,细致询问。如果有人造访他的实验室,李玉还会推荐最新研发的深加工产品木耳冰激凌,听到别人说好吃,他会又一次呵呵乐起来。新华社发当天晚上,村干部就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场景至今都忘不了。李玉在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指导学生(资料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小木耳是大产业,还得让它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啊。半年后,木耳增产30%,农民完全掌握技术后增产100%。李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地查看黑木耳工厂化生产(资料照片)。
从此,他到各地寻找木耳栽种的应用推广地,手把手、面对面教农民因地制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李玉又一个心愿。
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调研当地黑木耳生产和品种选育情况(资料照片)。伴着明媚阳光,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田间棚地里,排排菌袋整齐悬挂,朵朵木耳尽情绽放。
李玉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指导黑木耳生产(资料照片)。工作不规律,长期超负荷,李院士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李玉的团队无偿把宜栽品种的部分菌包提供给农民,指派专人留在村里传授技术。新华社发2017年,到当地考察的李玉为金米村开出改变栽培技术、更换菌包的药方,却遭到农民的反对:你才来没几天,还能比我们了解情况?种着试试,赔了算我的。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当地种植木耳历史悠久,却始终只能靠天吃饭,沿用原始技术。必须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数据变成农民的致富成果。
在平地走路,他不时还需要搀扶,但到了山上,看到罕见的蘑菇,他依旧会急匆匆地跑过去,兴冲冲地趴在地上仔细查看。说着,李玉呵呵地笑了起来。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李玉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小木耳,大产业点赞,总书记笑着对他说:你们这是个大工程。吉林汪清、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的农村一线,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20余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
今年预计产值可达2100万元,户均可增收1.5万元以上。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菌物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李玉在一次下乡调研中,遭遇了农民兄弟的当头一问: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这一问,让他想起了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农业一线的十年,想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要吃饱穿暖的期盼。
新华社长春10月1日电题:木耳院士的乡土情新华社记者邹多为、孟含琪又是一个丰收在望的金秋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察看水稻收获情况。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 题:中国粮食。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
秋风送爽,稻浪滚滚。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
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
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
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
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新华社记者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
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动地惊天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